2023中国纺织科技成果对接峰会暨第十届“中国十大纺织科技”发布会成功举办科技创新决定着产业的价值高度、应用广度,承载着产业的发展硬实力、未来话语权,是强盛之基,繁荣之本。12月22日,2023中国纺织科技成果对接峰会暨第十届“中国十大纺织科技”发布会在福建泉州晋江举办。
本次会议以“新材料 新产品新智造——开启高质量发展新未来”为主题,会议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指导,通用技术新材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泉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泉州市科学技术局、泉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泉州市商务局、晋江市人民政府主办,通用技术新材中纺院海西分院、《纺织科学研究》杂志承办,晋江市科学技术局、晋江市发展和改革局、晋江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晋江市商务局、化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生物源纤维制造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泉州市人才创新共享联盟协办,福建省向兴纺织科技有限公司、通用技术新材中纺院中纺标检验认证股份有限公司三亿体育、福建省晋江产业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福建海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支持。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李陵申,泉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张劲竹、中国纺织工业企业管理协会代理常务副会长、全国服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杨金纯,化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赵强,通用技术高新材料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庄小雄,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李瀚宇,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主任王玉萍,泉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陈招平,泉州市科学技术局副局长陈君伟,泉州工业和信息化局副调研员刘则建,晋江市科学技术局局长张清常,晋江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主任科员黄金发,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院长、教授许长海,泉州师范学院纺织与服装学院院长邱夷平等领导嘉宾出席了此次会议。
“十大纺织”系列评选活动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十届,今年是第七次在泉州晋江举办。近年来,“中国十大纺织科技”活动累计评选、发布了200余项年度行业重大创新科技成果,促成近40项科技项目现场签约,签约金额超5.5亿元,共吸引了1000余家科技型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深度参与,为诸多行业创新成果提供了展示与对接的平台。
十年间,活动见证了纤维新材料的不断涌现和迭代进步,碳纤维、高强高模聚酰亚胺纤维、间位芳纶、聚苯硫醚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实现快速发展,导电智能、速干凉感、绿色循环等差别化、功能性纤维材料竞相涌现,有力支撑了产业体系的重构与升级;绿色环保技术成果不断涌现,为纺织印染企业提供了高效节能减排解决方案,为我国纺织印染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纺织服装智造水平的不断提升,工业4.0与纺织装备深度融合,以数字化系统解决方案推动纺织行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整体的质效提升。
陈君伟在致辞时指出,泉州纺织服装产业近年来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并涌现出石狮中国休闲服装名镇、晋江中国纺织产业基地、惠安中国校园服饰产业基地等一批全国知名的纺织服装生产基地。泉州始终重视科技创新在纺织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关键作用,以科技赋能产业体系的建设。“中国十大纺织科技”作为纺织行业科技创新和成果推广的品牌活动,已连续在泉州成功举办七届,在促进行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产业科技应用水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此次会议不仅展示纺织服装科研成果、激发纺织科研创新热情,更将进一步加强纺织科研交流合作,促进纺织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李陵申在致辞时指出,近年来,纺织服装行业创新成果竞相涌现,纤维新材料技术稳步发展,不断满足航空航天、国防安全、环境保护、医疗卫生、人民健康等领域发展需求。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众多纺织科研院所、高校、企业持之以恒的坚持与付出。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纺织科技成果转化率仍然不高,这对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中国纺织科技成果对接峰会,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科技项目通过这一平台打通了上下游,实现了产业链的互动和融合。希望通过本次会议的召开,进一步推动纺织服装行业的科技创新,引导挖掘优秀的专利价值,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实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市场创新的有效联动和深度融合。
李瀚宇在致辞中表示,作为由中纺院主办的行业重要的科技类评选,“中国十大纺织科技”系列活动已举办至第十届,在促进行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助力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第十届“中国十大纺织科技”揭晓,作为我国纺织行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杰出代表,相信这些获奖项目未来将对行业产生深远影响。中纺院愿与各界同仁携手并进,持续推动更多纺织科技成果的发布和对接,为实现纺织行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不懈努力,为加快建设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新的贡献。
会上,第十届“中国十大纺织科技奖”获奖名单正式发布。通用技术新材中纺院Lyocell长丝高效制备及产业化技术开发,数字驱动织造全流程智能工厂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应用,一次成型纺织双面数码印花技术、装备及应用,热湿舒适性复合功能纤维材料制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家纺床品高效短流程关键技术及应用,高色牢度深色纯棉节水染色关键技术应用与产业化,气纺纳米纤维规模化制备成套技术及产业化,高耐碱高耐氧漂分散染料制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基于十万吨级生产线无机/有机复合阻燃纤维素纤维技术集成研究,特宽幅丝绸平幅染整工艺技术及成套装备产业化等项目荣获“中国十大纺织科技奖”。其中,Lyocell长丝高效制备及产业化技术开发斩获“中国十大纺织科技奖”金奖。
高吸收性生物质纤维敷料成型关键技术等11个项目获得“中国十大纺织科技·新锐科技奖”;防护用闪蒸法聚乙烯非织造布的产业化及其在核工业领域的应用等13个项目获得“中国十大纺织科技·产业推动奖”;纺织面辅料超临界CO2无水染色技术等13个项目获得“中国十大纺织科技·绿色先锋奖”。
中国纺织科技成果对接峰会的另一重要使命就是为行业创新成果搭建推广和对接平台,进一步打通创新成果输送应用通道。会上,共有6组企业签约。通用技术高新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分别与安踏体育用品集团有限公司、福建华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天津工业大学与泉州市纳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三六一度(中国)有限公司与盛意成石墨烯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签署“宙斯盾黄金甲蓄热功能里布产品”开发协议;河北中电华拓科技有限公司、中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与河北华强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海西纺织新材料工业技术晋江研究院、北京中丽制机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新技术正在重塑纺织服装产业优势和发展边界,“科技+”成为推动行业新旧动能转化的强有力引擎。以高性能纤维、生物材料为代表的材料创新,以智能纺织品、功能性纺织品为代表的产品创新,以及以智能制造、增材制造为代表的装备创新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实现的路径。
在科技成果推介环节,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院长许长海作《高耐碱高耐氧漂分散染料的制备与应用关键技术》报告,江苏新视界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有限公司研发副部长作《气纺纳米纤维规模化制备成套技术及产业化》报告,北京叠加态技术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钟飞鹏作《绝热材料在服装、鞋材上的保温应用》报告,中纺院创新中心生物基与高性能纤维室主任李婷作《Lyocell长丝高效制备及产业化技术开发》报告。
在下午举办的“向兴·新材料 新产品新智造”高端论坛上,浙江理工大学新昌研究院副院长吴威涛以《数字驱动织造全流程智能工厂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应用》为题作报告,青岛大学海洋纤维新材料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王兵兵以《基于十万吨级生产线无机/有机复合阻燃纤维素纤维技术集成研究》为题作报告,天津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宋俊以《离子液体为溶剂的纤维素绿色制备技术》为题作报告,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讲师严海波以《净油“膜”法,碳路先锋——高效油品净化型中空纤维膜的制备及推广》为题作报告,天津工业大学纺织工程系主任、教授张淑洁以《非开挖管道修复用管状纺织复合材料制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为题作报告。各领域专家的分享让参会观众对纺织行业资源有效整合、生产提质增效,以及新材料、新产品、新智造的发展方向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会前,与会领导嘉宾参观了利郎面料研发中心,了解了作为男装品牌代表之一的利郎,在创新产品自主开发的情况。会后,参会代表们走访了982安踏创动空间,亲身感受安踏集团通过科技创新构筑行业领先竞争优势的实力与风采。(通用技术新材)
安全工作是一切工作的基石,没有安全,遑论其他。压实安全生产责任,关键是力戒夸夸其谈,防止把制度仅仅挂在墙上、留在口头,而不落实在行动中。
记者30日获悉,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印发实施《绿色工厂梯度培育及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整体来看,《办法》突出构建国家、省、市“纵向联动”,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横向带动”的绿色制造标杆培育新机制。
30日,中国科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科协主席万钢在工作报告中指出,2023年我国科学家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国际科技界“朋友圈”越来越大。
近日,记者见到了从北京回到江西的“国家卓越工程师”获得者、Slon立环脉动高梯度磁选机发明者熊大和博士。本科就读于江西冶金学院(今为江西理工大学)选矿专业的熊大和,大三时就大量阅读了关于选矿方面的中外文献。
我国首座“四高”特长公路隧道全线日,我国首条集高寒、高海拔、高瓦斯、高硫化氢于一体的“四高”隧道——国道569曼德拉至大通公路祁连山2号隧道全线
腔尾赣地巨龙是“中华恐龙之乡”赣州发现命名的第11种恐龙,此前还有斑嵴龙、中国赣南龙、中华虔州龙等属种。
由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名誉校长、辽宁通用航空研究院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凤田主持研制的世界首款四座氢内燃飞机原型机29日在辽宁省沈阳市法库财湖机场成功首飞。
中国航发自主研制的AES100先进民用涡轴发动机整机结冰适航试验日前完成,标志着涡轴发动机适航技术取得重要突破,填补了国内空白。
初冬的一天下午,伴随嘹亮的军号,军事科学院军事科学信息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白晓颖快步走进实验室,开始了紧张的科研攻关。
近日,一男子乘坐山地轨道车喂鸡的视频在社交平台火了。看着视频中主人公借助轨道车,“丝滑”穿梭于山间坡头,网友纷纷点赞:“省时又省力,新农人线
“这个技术很有前景,不该‘藏’在实验室,要拿出来转化。”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学院教授黄广炎至今仍记得,柔性材料防爆样机研制出来后,时任学校技术转移中心副主任陈柏强在全校征集最新成果时说的这句线
当今时代,科技成果转化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关键动力,而高校又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柱,应用型高校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
寒假来临,一些数字产品成为父母的“陪娃神器”,其中有不少打着智慧学习、智能学习旗号的数字设备。这些终端产品能否帮助孩子更好地学习?让孩子过多暴露在屏幕前,对其身心健康有哪些影响?
若患儿有发热症状,可采用物理降温(如退热贴、温水外敷和温水浴)。专家提醒,儿童呼吸道感染多为上呼吸道感染,大多数愈后良好,少数会短期内加重,发展为肺炎或出现并发症。
2023年2月开始,濒危牛在云阳县重庆肉牛繁育场进行克隆胚胎移植。突破高原牛种克隆技术难题,项目组近期成功克隆樟木牛和阿沛甲咂牛公牛各4头,保障濒危牛群公牛延续。
29日上午,在辽宁省沈阳市法库财湖机场,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架以氢内燃机为动力的通航飞机——世界首款四座氢内燃飞机原型机成功首飞。据了解,此次试飞的原型机搭载的是国内首款2.0升零排放增压直喷氢燃料内燃机,
腊月的北京,天寒地冻,已经不适宜对遗址继续进行发掘。于是,孙勐和同事们暂停了田野工作,转而忙着整理出土的文物。
来自高校实验室的“黑科技”,如何更好地运用于生产线,提升产品性能、优化生产管理,在培育发展新动能、赢得未来竞争新优势中发挥“四两拨千斤”之妙用?
寒假来临,一些数字产品成为父母的“陪娃神器”,其中有不少打着智慧学习、智能学习旗号的数字设备。
中国工程院院士尹泽勇表示,航空发动机的防结冰设计和试验能力,既是发动机研制的核心技术,也是发动机通过适航取证必须攻克和掌握的技术。